第1期:越南-香港
第一期主題為「RE_歷史」,「RE」 可引申為英語 record/ 紀錄、  read/  閱讀、 react/ 反應、 rethink/ 反思、 retell/ 再述。

通過流動影像作為連繋我們與越南關係的藝術媒介,你又會以哪一個「RE」去演繹這種關聯?

參與藝術家

越南 - Nguyễn Trinh Thi

來自越南河內的 Nguyễn Trinh Thi 是一位導演、錄像及媒體藝術家。於2009 年創辦了DocLab ── 一個位於河內的紀錄片和錄像藝術中心。Thi多樣化的創作持續審視那些重要卻在歷史中被隱藏、錯置或曲解的記憶,並探索藝術家在越南社會中的位置。

Thi曾於美國修讀新聞、攝影、國際關係和電影民族誌。她的電影及錄像作品曾於各大藝術節及藝術展覽展出,包括: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2015)、波爾多當代美術館(2015-2016)、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2015)、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新加坡雙年展(2013)、奧伯豪森國際電影節 (2011,2012)、曼谷實驗電影節(2012)以及關渡雙年展(2010)。

香港 - 梁御東

梁御東生活及工作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及碩士課程。2015年獲「咩事藝術空間」邀請作藝術家駐留。他通常從游蕩和觀察出發,並以物件、裝置和錄像去把玩藝術自身的位置及其困境之關係。曾為紀錄片《收割,開路!》 及 《稻米是如何鍊成的》 擔任監製。亦曾參與策劃 《殺到油麻地!地區自救計劃暨展覽示範》(活化廳,2012)及《P-at-Riot : 80後六四文化祭》 (2009) 。

參與學生

陳慈恩
陳浩蓁
鄭家璇
錢穎妍
蔡栢源
顏嘉瑩
許琦穎
葉潤森
雷以心
顧巧然
黎嘉儀
林鈺羚
劉祉琪
李昆儀
李娜
梅雅明
鄧敦禮

韋一空教授、羅玉梅、嚴瑞芳
與Nguyễn Trinh Thi及梁御東對談

日期:2017年1月11日
校譯:韋一空教授、羅玉梅、嚴瑞芳
編輯/整理:羅玉梅、嚴瑞芳

交流與隔閡

嚴瑞芳:Thi (Nguyễn Trinh Thi) ,知道你參加了在馬寶寶農場舉行的「有種電影節」,策劃了在兆基創意書院的「河內DocFest在香港」放映會,也參與了2017元旦大遊行,並訪問了於1975年因戰亂而逃離越南西貢來港的阿Paul (區德成),駐留期間你也研究香港電影中的越南形象,你會如何形容這次經驗?

Nguyễn Trinh Thi:我是一個很慢的人,需要很多時間去消化東西。縱使過往的經驗和興趣令我對於這次駐留項目抱有一些含糊的疑問,但我仍然保持開放去擁抱各種可能性。我在作品中也嘗試滲入這種元素,我會說是一種操控與遇然的揉合。因此,以上所提及在香港的經歷都不是在我預計之內。起初我根本沒想過要參與這些活動或遊行,我相信這些碎片可以像拼圖一樣湊成一個更大的畫面,但我不急於把這個畫面呈現,我傾向與當下保持一點距離,情願使用或回顧那些較舊的影片,或許如此,研究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影片對我來說很有意思。

嚴瑞芳:能遇上活躍在七十年代的阿Paul,你一定感到很興奮。

Nguyễn Trinh Thi:對呀,在駐留計劃的早期,我差不多一到步即與他面談。從他的個人故事去切入一個大的歷史畫面,對我來說很有意思。他的故事,引伸了好幾個重點仍然有待解答,有待去發掘箇中的聯繫。因此,我開始研究越戰時期的難民狀況,及香港電影如何塑造船民的狀況。
Thi訪問了於1975年因戰亂而逃離越南西貢來港的阿Paul (區德成) 
嚴瑞芳:Ocean (梁御東),你如何形容這個項目的經歷?

梁御東:這是我第二次參與香港的藝術家駐留計劃,感覺挺實驗性的,好像跌進了時光機,因為同時期我與友人陳浩倫正展開了一個紀錄片計劃,並開始搜集有關新界的故事,包括村民和農民如何生活,如何抗爭。我們沒有企圖要從他們的歷史角度去展開調查,而這次駐留計劃卻讓我知道更多連結不同的點的方法。的確,我不常到港島,我的主要活動範圍都在新界。但這次駐留的地方位於港島,我發現了很多香港的殖民歷史,例如近日有個叫Watershed Hong Kong的群組,專門研究「香港保衞戰」,鑽研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如何為香港奮力一戰,這引導我思考戰爭、暴力和與歷史的連繫。在藝術家講座上,我提及過新界六日戰, 對比貧窮的村民和農民,那些重裝甲的二戰士兵,他們看來大相逕庭。就保衞的行徑而言,我認為村民是為了守護自己的財產,而英軍身為殖民政府派遣的使者,是在守護權力的財產,不一定為正義而戰。這給我帶來更複雜的觀點去理解香港歷史。

我在跑馬地墳場見到很多曾經居住在香港然後死於亞洲不同的戰役的外國人的墳墓。這不只展示了殖民主義對個人生命所做成的結果,傷亡更令我聯想起殖民主義政治背後的暴力。

羅玉梅:既然這是一個交流項目,可以分享一下你們彼此的交流嗎?Thi在兆基創意書院策劃的放映會Ocean也在場,而Thi亦到訪Ocean在火炭的工作室,二人更合作帶領工作坊,可以分享你們之間的交流嗎?

梁御東:這個項目開啟了我的想法。我向來喜歡交際,常到開幕場合。但這次與Thi合作教導有關錄像創作的基礎,我看出她的專注,尤其是對於個人創作所關注的和錄像教學。與她的對話中我學習到很多本土身分和社會運動的關係,她激發我更專注思考藝術可以做甚麼,例如探索媒界本身的可能性,以及它對社會產生的必要性影響 。縱然我們所探討的社會語境迥異,她都甚具啟發。

記得Thi到訪我的工作室時,她對我朋友的音樂創作、香港電影明星很感興趣,就在慶祝除夕夜我們也徹夜討論。還記得我們那時看的視頻如Cap TV嗎?

Nguyễn Trinh Thi:那個造假的、挪用經典⋯⋯

梁御東:有個叫擷電視的視頻,用古惑仔的電影片段來揶揄香港的選舉,為影片重新配上旁白。這樣的交流提醒我需要一個與藝術相關的環境作思想交流,而我正身處於這種環境當中。這次經驗對現在的我頗重要,因為我才剛開展藝術工作一年左右,這個項目有助我保持專注和冷靜來安排我的工作日程。

韋一空:即是你樂見自己擁有這份專注和認真,皆因久違了。

梁御東:是細節和專注。從Thi身上我發現其耐性和態度很值得學習,我們每次交談都圍繞著討論和思想的重心。我也享受這個駐留計劃能讓我有思考、觀察、隨意或專注閱讀的空間,而不是製作「新」作品,這樣能就研究題材的可能性作周詳計劃,這些都非常重要。

歷史與流動影像之實踐

嚴瑞芳:就創作實踐上,Thi,你的作品為何關注「發掘記憶在揭示隱藏、錯置或被曲解的歷史的角色」?你的創作涉及使用現成的電影片段,採用紀錄片手法,而你現在更開始關注風景的題材,可以分享這個創作進程嗎?

Nguyễn Trinh Thi:你引用的句子並非我說的,是評論我作品的人所寫的,但這說法也不壞。當我審視自己的作品時,我發現自己很多作品都嘗試去聯繫記憶與過去或歷史的關係。因為藝術家經常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在這人生、 現實世界和歷史之中是處於那個位置?我們回看歷史告訴我們甚麼?曾經學到甚麼?我們看書,了解所有構成我們對事物理解的情境,可是我們成長後會發現很多的資訊都是謊言,特別在越南 ,在一黨專政的國家,歷史被官方或黨之類的單位重寫,時至今日諸如教育或傳媒亦根本不會傳播甚麼真實的資訊,歷史全被作假、扭曲。接收了這些不實的資訊,我們該如何整理自己的認知?我想就像初學者的第一步,先將所有東西鬆開,在拆解的過程我會產生多疑問例如:歷史是甚麼、誰有權撰寫歷史、那些才算是歷史或資訊的可靠來源。這過程並不簡單,在複雜的思辯後你會建立一套對歷史構成的見解。即使與一般人理解的重大歷史事件不用,透過那些微不足道的資訊或無直接關係的個人故事,每個人都有貢獻歷史的價值。因此,我偏好於自傳式的歷史故事,例如阿Paul的故事。從他的故事或與跟他交談之中,我發現他的見解與我們所認知的典型事件很不同;例如,我們一般理解戰爭總會帶來傷亡、苦難和憂傷,但阿Paul卻認為越戰期間是他少年時期最精彩的時光,他尤其享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所以他滔滔不絕地講述當年有多快樂。我對這些與個人記憶有關的東西感到濃厚的興趣。我們要處理的歷史系統是很複雜的,因此我們要決定想如何與歷史連繫,想把甚麼納入歷史。

韋一空:回到我們對談之初,你說你總會留在期待事情發生的位置,採用較慢的步伐等等,但就我看來,你的創作之所以啟發我是基於研究,所以我看到的比你呈現的更為進取。我也明白例如阿Paul的訪談是無心插柳,不是因為在藝鵠找到Andrew Guthrie的書我們也不會找上他,但你在訪問前就已經搜集大量有關越戰、移民等題材的資料,你認為是巧合的事於我卻是研究主導。

Nguyễn Trinh Thi:我想我的創作大致上有兩個層次,其一可能是以過往的知識或研究作為基礎,整理具潛力的提問再伸延發展;其二則絕對是因為巧合的機會,所以我所採取的創作方法是保持開放的,在預設的提問下等待新發現去更新想法,然後再審視起初的問題。所以我不認為這是明確的意圖,可以說是我的作品《越南電影》的延伸。 這是關於越南與世界關係,特別在越戰時期間。引起我對亞洲視野的好奇是因為《越南電影》中大部分用到的現成電影片段都是由西方角度出發,只有幾套是亞洲影片。當亞洲國家四分五裂時,看起來好像我們仍然抱著冷戰時期的遺緒。我帶着這些提問來到香港,希望有機會為亞洲視野開闢少許門路。無獨有偶,香港在這場冷戰分裂中擔當重要角色,也與戰後的越南關係密切,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去延伸之前的研究。而我現在的題問比起初來時變得更加寬——亞洲不同國家潛在的亞洲視野,幸好在駐留時接觸到一些香港電影,令我更能聚焦香港,開始找到戰時與戰後香港與越南關係的種種脈絡。    
在許鞍華執導生涯中,拍攝了三部有關越南的作品,包括1978年的港台<獅子山下>電視劇集<來客>,1981年的<胡越的故事>以及1982年的<投奔怒海>,統稱她的越南三部曲。(網絡圖片)</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來客></獅子山下>
另一個從研究衍生的是關於華人與香港身份的探討,這範圍已超出越南與香港的雙邊關係,是更複雜且指涉更廣的問題。因為從越南西貢抵達香港的難民中,大多數是華僑,對他們來說越南就像一個中轉地,他們不盡認同越南人身份,反而偏向以華僑自居,這樣關係到更大的脈絡,例如在不同的情況下稱作中國人代表了甚麼意思?然而同樣發生在香港,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探討香港身份的情況。我認為我在拼湊不同的組件在一起,越南是一部份,而這幅圖畫正逐漸擴張。         
越南電影(2016),Nguyễn Trinh Thi,單頻錄像,59分鐘,彩色和黑白,有聲
羅玉梅:Ocean,你以「報道」來形容你的兩齣紀錄片,你是怎樣看待「歷史」和「錄像作為媒介」這題目?

梁御東:我與製作團隊意識到我們並不想重複地去做訪問或搜集他人口述歷史。因為我們想挑戰形式和經歷的限制,實驗我們能把紀錄片的可能性推到有多遠。有朋友看罷我們的紀錄片《稻米是如何鍊成的》和《收割,開路!》,問及我們探討這些題材的意圖,然而我們最初並非想從一個提問展開調查,而是想藉著紀錄片參與抗爭。作為一個紀錄片製片人,現在我們嘗試的是在當代的角度找尋更多的挑戰,也是對近年所謂本地獨立電影運動的回應,因為大部份人所拍的都是對當下現況作出反應,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或回應。我和陳浩倫覺得這樣很不妥,所以拍罷兩齣我們就不能繼續。社交媒體和網絡已經在做同樣的事,用文字作出具反思性的回應當然比拍片更快,所以拍攝紀錄長片似乎有一些媒介上的限制。
稻米是如何鍊成的(2013),香港,彩色 ,128分鐘,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導演 : 陳浩倫 監製 : 梁御東。
韋一空: 紀錄片總與客觀、寫實諸如此類有關,這也使我思考有多少以社會參與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及其關注社會議題的方法。他們的創作有時卻令人質疑藝術家為何在做社工已在做而且做得更踏實的事。我想拍紀錄片的人也給人類似的觀感:既然人人可以利用簡單工具、在社交媒體迅速回應當下發生的事,紀錄片製作人做又有什麼不同?只是社交媒體不會把自己視為藝術家。

亞洲及本土

韋一空:Thi,你對「東南亞」這個被廣泛接受的統稱有何看法(甚至有一些書,書名叫「東南亞的歷史」,形容中國只是一處為建構「歐洲華埠城市」而輸出移民人口的地方)?很多學者對此抱有懷疑,因為這統稱太局限,令這些擁有長遠歷史現實的地方難以理解為全球網絡的一部份(譬如新加坡自我定位為東南亞的中心,這說法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形式的帝國主義)。作為一位越南藝術家,你曾否因為「東南亞人」而面對過一些限制或者困難?還是這身份對整體來說是有好處的?

Nguyễn Trinh Thi:這問題也太難了吧。我只能以個人經驗和背景來審視與亞洲的關係。例如我在越南長大,尤其在北越,這經驗就很與別不同了。由於奇特的聯係,越南在冷戰期間長期處於共產國家陣線,而同時東南亞各國處於分裂的狀態。在我長大時,我對越南是東南亞的一部分亳無概念。即使到現在,當我開始到不同東南亞地方遊歷,認識來自那裏的朋友時,我也無法把自己連繫到他們的文化中。

因為我們在北越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反之很多東南亞地區則較受印度教影響。例如數世紀前北越自成一國,而中部和南越是其他王國,文化較接近占婆王國。我的電影《來自賓童龍的信》正是講占婆王國,文化就是受著印度教的影響。另一方面,共產政府背景令我們的文化和社會體制較親近蘇聯或東歐的國家,故又有另一面的行政影響,所以我與東歐藝術家交流,比起與東南亞的藝術家有更多相近的經歷。現在我被稱為東南亞藝術家,其實不盡是我的感受;因此我們的文化是受著不同影響的怪異組合。到越南開放不久,1998至2007年間我去了美國讀書工作十年,這是越南逐漸走向資本主義模式的重要發展時期。當然殖民的歷史令越南文化沾上法國氣息。生活在全球化之中,當我們現在再說純亞洲概念或甚麼,我也不知是甚麼了,很難說。不過,正是這種混合有趣與奇怪的背景驅使我透過創作去摸索,我在每個作品,例如《越南電影》試着探討世界或西方以不同角度看越南,或亞洲國家如何看越南,或冷戰所造成的結果。又例如另一件有關占族和其在越南關係的作品,譬如占族本是原住民,但因為越南人是大多數而令他們成為少數、被邊緣化。我就是接觸着這些複雜的關係網,透過創作而明白一二。
來自賓童龍的信 (2015),Nguyễn Trinh Thi,單頻道高清錄像,彩色黑白,有聲,越南語,35分鐘,英文字幕。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嚴瑞芳:Ocean,你說過香港藝術的局限是太「本土」,為何有此見解?

梁御東:香港文化本身很浮動,變化很快,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傳統文化已遭忽略;當我製作紀錄片,對比起藝術創作,就突顯了這個鴻溝。這個鴻溝正是因為許多很重要和確切發生的事情被忽略,新界北面的歷史和城市發展就是一個例子。太本土的意思是我們只聚焦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沒去探究、了解昔日和現在我們稱為香港的是甚麼。

在九十年代,我們常常以港產片、流行文化、經濟增長來述說香港身份。當我們在製作農民紀錄片時方才發現那個身份只代表城市文化和所謂的全球化現象,當我們觀察都市生活模式之時,用其他方式生活的人就被邊緣化,猶如新移民、鄉郊村民等等⋯⋯可能我指的本土是來自對這些邊緣群體的關注。

RE_歷史

構思:梁御東、Nguyễn Trinh Thi
編輯/整理:天台塾

版權由天台塾所有,只供個人學習或學校課堂研習之用,禁止作任何商業性用途。
「RE_歷史」是一套錄像創作的教材,由越南藝術家Nguyễn Trinh Thi及香港藝術家梁御東合作設計,鼓勵學生從個人的微史觀出發,用影像刻寫家庭、社區與校園的人和事,反思自身與周遭世界的關係。

教材的設計以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及發掘生活題材,配合前期拍攝時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包括拍攝技巧、研究準備,以及後期製作的剪接技巧;逐步引導學生運用影像素材去發展不同風格的錄像短片。教材輔以梁御東及Nguyễn Trinh Thi的獨立紀錄片及錄像作品為解說,讓教授內容更具體化。

教材劃分了「思考」、「學習」、「創作」,「分享」四個部分;分別是思考、理論、實踐及分享的單元,使學員在簡明清晰的指引下,循序漸進。

思考

+

-

你的小歷史是甚麼?

下載工作紙 ⇣

學習(I)

+

-

如何在錄像中體現你的微史觀? 在拍攝之前,你知道甚麼是錄像?

錄像是一種以時間為基礎的媒體,由連串的定格構成流動的影像。
一幅接一幅的相片/一格接一格的圖像 (例如一秒24格) 
Horse in Motion, Eadweard Muybridge, ca. 1886
影像來自: Photography collection, Harry Ransom Center
現時,技術上容許影像及聲音同時收錄 。
聲畫同步 (左面:影片,右面:聲音磁帶)
1935年出產,可以聲畫同步拍攝的16米厘攝影機
互聯網資料: en.wikipedia.org

你的工具是甚麼?

一部底片攝影機、錄像攝錄機、數碼相機、智能電話等

提示:別讓器材限制你的創意,拿起任何器材就開始拍攝。

如何說故事?

地點:地點是人物出現的場景。你的故事在哪裏發生? 小市鎮?大城市? 還是在甚麼地區或國家? 是室內還是戶外? 在私人還是公眾地方? 自然景觀還是石屎森林?

時間: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可以同時在錄像出現,構成一個非線性的敍述嗎?

人物:他們在做甚麼?他們的動態表達了甚麼?他們跟誰談話?他們是面向鏡頭還是鏡頭旁邊的人物說話?

物件:物件也能說故事。視乎我們如何抽取、提鍊和展現。而時間、人物和物件之間又有何關聯?

創作

+

-

一起製作一個關於你的微史觀的錄像。

錄像的目的和要求
  • 這是一部長5分鐘的錄像。
  • 以影像和聲音去展現你的個人故事 — 家庭歷史、學校、鄰居或社區。
  • 只用基本的拍攝方法及元素,但必須細緻。
開始前先問問自己
資料搜集
你想透過錄像去知道或讓人知道甚麼?
你要準備甚麼?
例如:關於媽媽年青時的故事,如何具體呈現?重新演繹她的經歷?還是以舊相片作舖陳?
當拍攝她的故事,你想把事實告訴他人嗎?如果她曾參與一些事件,你知道事件的歷史背景嗎?這是真人真事嗎?你在拍攝前要先核實。

觀察
你怎樣去形容一個社區?是否只是說出上學途中所見所聞?那些人和地是你不了解的?如你進行拍攝,會遇到不可預知的困難嗎?被拍的人會感到不被尊重嗎?
提示:在拍攝現場巡視和觀察,有助選定可以拍攝的對象。你或需爭取有關人士的允許以進行拍攝。 

資料
拍攝要先準備基本資料。例如:地點的開放時間,拍攝對象的工作時間,往來拍攝地點的交通;甚或是年長拍攝對象的作息習慣,以及拍攝當地的風俗和禁忌。
拍攝前先製作分鏡圖
拍攝指引
準備工作
安全是首要的。準備足夠的電力作拍攝之用。準備分鏡及拍攝日程。
讓家人和老師知道你的拍攝日程及地點,並找朋友來協助拍攝。

拍攝環境
製作分鏡時,要想像畫面構圖,並在現場試驗。拍攝前專注聆聽與觀察周遭的環境,定有更多發現。拍攝時避免震動攝影機,也避免過份複雜的鏡頭運動。每一鏡頭也在前後加長拍攝時間,而每一鏡頭不少於1分鐘。錄下背景聲音以便日後剪接。
黑色形狀(2016), 梁御東
單頻道錄像,4:3,立體聲,15分鐘,循環播放
片中用了手搖的鏡頭, 捕捉街上突發的事件。以一鏡到底的方法去紀錄公眾、警察與的士之間的張力。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用了聲音貫穿整套影片,鏡頭時而拉近時而拉遠,在公眾與警察的位置反覆移動 。
拍攝對象
跟隨分鏡,尋找合適構圖,以進行拍攝。 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足夠燈光,較少的滋擾,讓拍攝對象感到舒服。
使用三腳架或把攝影機放在桌上,使拍攝更為穩定和清晰。
這地方在牆外(2016), 梁御東
單頻道錄像,黑白,16:9,無聲,14分鐘,循環播放
片中用了緩慢及拉近拉遠的鏡頭動作, 讓觀眾仔細觀察拍攝對象的細節:公廁牆上由不同人刻劃的塗鴉及訊息。
訪問準備指引
  • 訪問可收集詳細資料及找出故事的理據
  • 釐清訪問的內容及原因
  • 準備分鏡及問題
  • 讓被訪者了解拍攝的流程
  • 聲音測試
  • 注意背景雜音
  • 避免提問簡略的"是非題"
提示:觀察及捕捉被訪者的沉默時刻。在沒有對話的情況下,環境元素可否突出被訪者?如被訪者的答案超出預期,或許是帶來新方向的線索。
《收割,開路!》(2015),導演 : 陳浩倫
(57:37 - 1:28:40)
片中多以中景鏡頭捕捉受訪者,並以訪問圍繞受訪者生活圈子的人物,側寫主角的多種身份包括:農民子弟、跆拳道教練、有機耕種農夫、農友會會員及前副主席,以及農業政策倡議者。
錄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學習(II)

+

-

如何使用你的素材去說故事?

剪接是拍攝的後期製作程序。你要從原始素材中選取出個別的鏡頭,並合併和排列成個別故事或意思。

簡單而言,剪接可分為「連戲剪接」 和 「蒙太奇剪接」。

連戲剪接是一種敍事手法,按序把不同時間和場景的鏡頭連接在一起,製造出連貫的假象。強調鏡頭之間的流暢、連貫和協調。

連接手法包括:動作連接、長鏡頭 、交叉剪接、劇情內聲音連接、聲橋、 視線連戲等技巧。

蒙太奇剪接與「連戲剪接」相反,是一種非連戲的剪接手法,把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鏡頭接在一起建構新的意義。特徵是非連貫、跳躍。

非連戲的剪接手法包括:插入、跳鏡、 重複鏡頭、定鏡或任何打破連戲原則的方式。

以下我們將以藝術家Nguyễn Trinh Thi的作品《序破急》作為例子,分析其剪接手法。
《序破急》單頻道錄像,11分14秒,高清,彩色,有聲
http://wp.me/p2M4CU-4z
序破急(日文:じょはきゅう)是一種由慢轉換到快的三段結構,應用於音樂和戲劇等傳統日本藝術表現方式。影片中藝術家運用了"序破急" 的敍事節奏,來表現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後,她對東京主觀經驗。
蒙太奇剪接
02:00 - 11:22
蒙太奇剪接是將一連串不相關的影像快速地連接,以呈現一種意念多於敍述一個故事。片斷會被剪輯來配合音樂的節奏,常用於音樂短片。
連戲剪接 - 動作、聲音或主題連接
00:30 - 01:25
火車上鏡頭全是向同一方向移動, 以連續的火車行駛聲音串連睡著覺的人。
連戲剪接 - 動作連接
07:48 - 08:28
一連串的垂直動作的鏡頭
連戲剪接 -主題連接
07:07 - 07:47
一連串出現的環狀光源
連戲剪接-視線連戲
06:35 - 07:06
一連串的凝望聯繫
連戲剪接-交叉剪接
02:15 - 4:45
交叉剪接把不同事件交錯呈現,例如指揮者與街上場景交錯地出現,不但製造各項事件是同時發生的幻像,亦有助提昇緊張的氣氛。
蒙太奇剪接 -跳鏡、 重複鏡頭
01:53 - 05:55
穿插一系列在街上行走的腳部特寫。
蒙太奇剪接-跳鏡、 重複鏡頭
05:58 - 06:33
不斷重複表演者的跳躍動作同時穿插兔子旋轉的畫面 。

*錄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分享

+

-

與別人分享創作是一個觀照自己、交換意見的重要階段。你可以和我們分享以上練習的所見嗎?請把圖文電郵到info@rooftopinstitute.org

學生作品

陳慈恩,單,4’42”
錢穎妍,天空,4’14”
葉潤森,試驗,4’00”
顧巧然,康城,5’14”
黎嘉儀,重疊的手,5’04”

研學之旅-越南

2017年7月17日至26日 (10日9夜)
主要區域:胡志明市(3晚)▶︎ 順化(3晚)▶︎ 會安(3晚)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胡志明市 (3 nights)> 順化(3 nights)、會安 + 峴港(3 nights)

第一期的遊學亞洲,除了藝術家、天台塾成員及學生們外,我們邀得陳育強先生──「陳老師」加入,本身是藝術家及擁有28年大學藝術教育的經驗,我們期望這次老中青的10 人組合,可以有不同的視覺去認識越南,以及在路上討論藝術。

我們為行程定了三大方向:越南戰爭的歷史及社會發展、本土與僑民文化和藝術生態。基於梁御東正在研究香港保衞戰爭的歷史,而八、九十年代有不少港產片都會提及到越南難民,因此他想在當地了解促成這場龐大難民潮的戰爭;而Thi認為首都河內太過城市化,覺得中部更保留了歷史的遺跡,及可接觸到原住民占族的文化;陳老師則提出越南歷史上長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衍生了各種「變異」而獨有的文化,例如喃字(以漢字為素材,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研究僑民的影響會造就我們了解到與香港的異同。另一方面對於志向從事創作及藝術有關的同學們,如何以藝術家作為事業,藝術機構的運作等,都是他們在香港少有接觸的。因此我們把行程定在三個地區,包括胡志明市──當代藝術發展蓬勃的城市,也是最多越南難民逃離到香港的一個地方。順化──古時的首都,刻有中文字的古蹟處處,也是占族的發源地;會安──是越南第一座對外港口,猶如一個小亞洲。

社會及歷史的面向

延伸思考:1975年長達二十年的越南戰爭結束,你知道戰爭對越南今天的生活有甚麼影響嗎?七成的越南人口以務農為生,另外越南擁有3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當大自然生態改變了,會如何影響生計甚至文化?

歷史造就的旅遊熱點:例如戰爭遺跡博物館,以及安邦村。戰爭令大量的市民逃難到海外,安邦村有八成以上的村民成功逃離,這些人後來寄錢回鄉修建祖宗墓園,而慢慢成為流行並產生競爭,有些未去世的已立墓準備,而墓的設計結合了不同宗教及中國元素,不少保持了中文對聯,整個城長約3公里,成為一處生人與死人的墓園鬼城。Thuy Tien Lake,廢棄的水上樂園:倒閉的水上樂園,體現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園中的一架轎車景點,是參考1963年釋廣德法師在西貢市區自焚,以抗議政府的反佛政策所使用的轎車,歷史的事件卻成為樂園中的一個奇觀。潟湖與海產異常死亡事件:因有企業違法以暗管排放了有毒工業廢棄物到海洋造成大量海產死亡,有藝術家發起公民抗議行動,雖然受到政府壓制,但最終政府停止該公司活動。Hanh Green Youth Collective位於會安An Nhien農村的志願組織。推廣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包括耕作、共同生活,青年教育等。不僅復耕一些古老幾乎失傳的農產品種,還與當地人學習草藥療法,實踐自給自足的社群。同時介紹本地農家接待旅客舉行煮食體驗班,增加家庭收入。

本土與僑民文化

延伸思考:越南總人口中的87%屬京族人,即越南人,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中部地區的本地人占族,則屬占婆古國文化,受印度教影響。中華僑民文化怎樣與東南亞各地方的本土文化交集和互為影響?

美山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在公元4至14世紀間建造的印度教寺廟遺址,崇拜神濕婆。而在2小時車程的會安,發展到16世紀演變成一個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交流中心,有大量華人移民到此經商,建起了福建、廣肇、潮州、瓊府和中華會館,每個館都供奉著祖先及信奉的神靈,例如孫悟空。我們也到訪了順化皇城,這是仿照北京紫禁城的規制興建的皇宮。當時阮氏皇朝的統治獲中國清朝的承認。而在路上,我們經過一個主張「萬教大同」的廟宇,於50年代新興的宗教──高臺教。它越南盛行的東西方各種宗教揉和在一起,諸神共處。甚至邱吉爾、雨果、孫中山等歷代聖賢都被列為供奉的對象。

藝術作為職業

延伸思考: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下如何經營,如何創作與生活?

咖啡店與藝術家:我們訪問了四個以不同風格經營咖啡店的藝術家,他們以小店的經營方式實踐了自主生活的態度,有些更成為創作的一種實踐。Bang Duong:華僑,從事攝影創作外,自己種咖啡豆,在華埠區開咖啡廳為生。Nguyen Van He:從事表演藝術,因父親曾在美軍工作多年,戰後家中收集大量戰爭物品,於是家庭式經營的猶如戰爭博物館咖啡屋。期間他向我們展示由彈殼打磨而成的花瓶,花瓶一般會用於教堂供奉。Tuan Tran:視覺藝術家,從事雕塑創作,Then Café創辦人,以營運咖啡店作為社會運動的實踐。例如邀請海外藝術家駐留,策劃公眾參與的藝術活動,打開社會運動的想像及發展不同結盟的可能。Nguyễn Việt Long:建築師,藝術家組織Nha San Art Collective的核心成員,創辦Coeverything,成立目的為建立一個跨界別的實驗空間,不是一間咖啡店,而是給合餐飲、建築、文具銷售、 共享工作空間、藝術展覽、講座及工作坊的文藝空間。

學院與藝術教育:我們認識了三位在藝術學院有不同角色的工作者,Vi Do, 選擇於香港城市大學完成藝術碩士課程,在藝術空間Floating Project舉行了個人的放影會,題材關於邊緣化和居於香港的越南人的生活的民族志研究。UuDam Tran Nguyen,視覺藝術家, 製作委約作品及參加多個國際展覽。他的生活還包括在大學教書,邀請部分學生為助理,師徒制般處理工作室日常事務。Huy Do,順化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在澳洲修讀藝術,很早認定自己藝術教育的志向,首批把公共藝術納入大學藝術科程中,雖然政府有嚴格的公眾集會條例,在公共地方創作受到限制,他仍然影響多位如Tuan Tran的藝術家從事社群參與式的創作。

藝術機構與經營方法:無論靠私人基金或公共資源作營運,每個藝術機構都不斷尋找一種既可配合成立理念,並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我們拜訪了越南胡志明市不同的藝術機構作了解。Zero station,此非牟利藝術機構為獲日本文化基金會贊助營運,著重當代藝術理論的討論,研究及推廣,從創辦人之一的Nguyen Nhu Huy平日從事翻譯英文藝術理論書籍成越南語的工作可以知道。機構其中一理念是聯結亞洲,經常參加大小亞洲展覽會。The Factory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舉辦展覽、講座、有圖書角,共享工作空間及酒吧。機構屬私人贊助營運。機構其中一個抱負是梳理因戰爭而長期沒被整理的越南當代藝術歷史,將會就此舉辦展覽及出版。Salon Saigon,機構由私人藏家贊助營運,進行商業買賣。畫廊是前美國大使的住宅。尤其支持年青本地藝術家,主要展示平面作品較多。Dia Projects是一個主要支持藝術家研究的私營機構,形式不限於當代藝術實驗、展覽、出版,研究及對談。
天台塾:十天的越南之旅,大伙兒行動密集又迅速。要一邊討論藝術,一邊跟學生拍片,一邊體驗越南風光人事實在不容易。興幸得越南藝術家Tran Tuan穿針引線,造就非一般的文化體驗 。梁御東你可否就你個人體會,分享你的觀察和發現?

梁御東:這次算是遊歷過越南不同的廢墟,例如由農地改建成遍野的平民墓園(An Bang Village),裡面有誇張的建築設計,平民的墳頭竟有牌坊石梯。還有那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而半途而廢的水上樂園(Thuy Tien Lake Waterpark)在2008年還舉辦過雕塑展覽,眾多大型戶外雕塑給遺棄在荒地。前者被地方政府取締未果,後者則是遊人花些買路錢予守路人就可內進參觀。這都顯得權威有時候不太生效,在官方行言論管制及禁止抗議的國情下,行政失效造成生活上的自由。例如領隊Tran Tuan在一個海邊的爛尾樓及周邊空地,跟朋友合營一個保護海洋和攪派對的空間,雖有點粗糙和簡陋,但畢竟是經由當地居民和業主商討而成。起初居民反對興建洋房,業主不得不放棄,就讓人佔用,村民成為了爛尾樓的看更守護著這個社區空間。扯遠一點說,越南看似混亂的城市交通,密集的電單車如魚貫飛馳,司機卻會默默遷就過路人,少見急躁。活在經濟和政治的限制,我感到越南人頗能在侷限中自主自律。反觀香港自詡是文明和重法治之都,文化上其實是官僚刻板,愈趨對民間活動嚴厲規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