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習:
黑暗中的雜訊

《學學習:15個以藝術作為參與式學習的倡議》

2019.7-8

放下對噪音的成見,重新認識噪音,再發現它的意義。通過欣賞被普遍視為無意義的雜訊,感受無意義的意義,探討個人如何與社會價值觀共處。雜亂無章的噪音總是無處不在:廣義的噪音(指任何被視作無用無意義的雜訊)、狹義的噪音(無意義的或不受歡迎的聲音),以至藝術的噪音(聲音藝術和實驗音樂)。這些聲音裡面有什麼值得我們關心?有什麼是大家的寫照?有什麼是自己有份參與製造出來?有什麼是我們一直裝作若無其事?我們的存在會不會成為外界的噪音?在黑暗中我們透過聆聽、討論及製造,一步步思考噪音與我們的關係。

「黑暗中的雜訊」為天台塾《學學習:15個以藝術作為參與式學習的倡議》之一,以一對一形式進行。

日期:
第一節 | 聲音演出 | 7月8至13日期間
第二節 | 創作工作坊 | 8月5至10日期間
時間:與參與者個別商議;每一節為30分鐘
地點:Twenty Alpha(灣仔軒尼詩道367號富德樓13樓 )
主持藝術家:許敖山(Nerve)
對象:18歲或以上之視障人士(工作坊以一對一形式進行,亦歡迎協助者陪同參與)
名額:15人
費用:全免
報名方法:
1. 填妥網上表格 http://bit.ly/hhzworkshop3 ;或
2. 將中英文全名、年齡、性別電郵到 hhz@rooftopinstitute.org 或 whatsapp 到 6315 7375 ;或
3. 致電學學習熱線 6315 7375 報名
截止報名日期:6月15日或額滿即止
查詢:hhz@rooftopinstitute.org / 學學習熱線 6315 7375

*成功報名者將獲個別通知*

關於藝術家

許敖山(Nerve)以香港為基地,專注混合藝術形式、跨越界別及實驗傳統,經常以多重身份穿梭現代音樂、聲音藝術、多媒體劇場及地下文化之間。其作品曾於香港藝術節、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新視野藝術節、微波國際媒體藝術節等演出,並獲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創樂團、進念‧二十面體、現在音樂、無極樂團、城市當代舞蹈團、不加鎖舞踊館等委約創作。主要作品包括與卓翔合作《肖像曲》紀錄歌劇、《1984》電影歌劇、與龔志成合作《家.春.秋》現場電影配樂、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開幕節目《四象萬相》及多媒體歌劇《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集體創作包括蘇黎世交流計劃《製鏡廠》、日本交流計劃《絕對飛行機》、裝置表演《像是動物園》、實驗南音《客途選集》及舞蹈劇場《碼頭的窗口》。作為表演家及唱片騎士活躍於15 Grams、Ruffneck Bizness、HKCR、Noise to Signal及DIY 戶外派對地下場域,並於柏林CTM Vorspiel及瑞士洛桑地下電影音樂節(LUFF)演出。創立及擔任香港實驗樂團Decade Ensemble總監。香港演藝學院作曲及電子音樂碩士,曾任教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及香港國際音樂學校,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兼職講師。2017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於紐約考察研究。

關於學學習

獲「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 《學學習:15個以藝術作為參與式學習的倡議》是一個為期兩年的項目。我們邀請15位香港藝術家和團體(C&G藝術單位、陳素珊+曹穎褀、鍾惠恩+吳家俊、何穎雅、羅文樂、羅玉梅、梁展峰、梁皓然、梁天尺、梁御東、勞麗麗、許敖山、黃榮法、嚴瑞芳、阮志雄+梁妍)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與不同的社群互動,實踐以「學習作為社會參與」的可能。15個教案將於2019至2020年間分階段製作成可供大眾使用的網上教學資源。

《學學習》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